「只是少一顆牙,咬東西還行,應該沒關係吧?」
這是許多缺牙患者一開始的想法——沒有痛、沒有明顯不適,就選擇拖著不補。
但牙齒不像頭髮會自己長回來,缺牙後的每一天,鄰牙、牙齦、骨頭,甚至臉型、大腦功能和全身健康,都在默默改變。
根據口腔醫學長期追蹤研究顯示,缺牙半年內就可能引發鄰牙傾斜、咬合失衡;3至5年後,骨質流失會讓臉型凹陷、法令紋加深,更可能影響消化系統與心血管健康。
更值得注意的是,缺牙與失智症之間竟存在關聯——咀嚼動作能刺激大腦,促進血液循環,而缺牙會減少這種刺激,長期甚至可能導致認知功能衰退,提升失智症風險。
接下來將解析 缺牙不補的 9 大後果,明白為什麼缺牙不能等——尤其是植牙,越早做越能守住笑容、健康,甚至保護大腦!
缺牙不補的 9 大後果
缺牙不是靜止的狀態,它像骨牌效應,一旦開始就會連鎖發生:
- 鄰牙傾斜、空隙變大
少了一顆牙,旁邊的牙齒就像缺了牆的房子,會慢慢往空缺處傾斜倒下,致牙縫變大、卡食物,蛀牙與牙周病風險飆升。 - 咬合失衡,牙關緊咬
咬合不平均,剩下的牙齒要承受更多壓力,容易崩裂、磨耗,更甚引發顳顎關節不適。 - 骨質流失、牙床萎縮
沒有咀嚼刺激,缺牙處的牙槽骨會像肌肉不用就萎縮,日後想植牙,骨量不足還得先補骨。 - 臉型改變、老態提前
齒槽骨質流失會讓嘴唇內縮、法令紋加深、下巴線條鬆垮,整張臉視覺年齡會老 5~10 歲。 - 發音受影響
缺牙會讓發音漏風、含糊,特別是「s」、「f」等音,講話容易被誤聽。 - 咀嚼效率下降、腸胃受累
咬不爛的食物吞下肚,腸胃必須加倍消化,長期恐引發胃病、營養不良。 - 牙周病機率上升
食物殘渣更容易堆積缺牙處,牙菌斑滋生,牙周發炎惡化速度加快。 -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慢性牙周感染與全身發炎反應有關,更與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存在關聯。 - 失智症風險提升
缺牙會降低咀嚼頻率與力道,減少大腦血流與神經刺激,研究顯示缺損越多、後牙缺失越嚴重,罹患失智症風險越高。
如何選擇適合的補牙方式?
缺牙後該補回去沒錯,但缺牙治療有牙橋、活動假牙、植牙…到底該選哪個?
- 牙橋
需稍微研磨缺牙處左右兩側健康牙齒當支撐,時間短、價格相對低,但犧牲健康牙結構,日後支撐牙壞掉還得重做。 - 活動假牙
價格最便宜,可自行取下清潔,但咬合力弱、容易鬆脫、異物感強,對年輕族群長期使用不適。 - 植牙
以鈦金屬植體取代缺牙牙根,直接固定於牙槽骨中,不需破壞鄰牙,外觀與功能接近真牙,還能防止骨質流失。(術前需評估植牙處牙槽骨)
🔍 簡單判斷法:
- 缺牙顆數少、鄰牙健康 → 植牙首選
- 缺牙顆數多、預算有限 → 可考慮混合治療(局部植牙+假牙)
- 年長者、牙周狀況較差 → 先穩定牙周,再評估植牙或活動假牙
缺牙補綴怎麼選?牙橋/活動假牙/植牙 優缺點對照表
比較項目 | 牙橋 | 活動假牙 | 植牙 |
---|---|---|---|
原理 | 磨小缺牙兩側健康牙,做成「橋」連接中間假牙。 | 以可摘取的基座與卡環支撐多顆假牙。 | 以鈦合金植體取代牙根,牙冠固定其上。 |
是否磨鄰牙 | 需要(犧牲健康牙結構)。 | 不需要。 | 不需要(單顆獨立修復)。 |
穩定度/咬合力 | 中等;依支柱牙狀況而定。 | 較低;較易鬆動、需適應。 | 高;接近真牙,可恢復正常咀嚼。 |
美觀度/異物感 | 自然度中高;異物感低。 | 自然度中等;異物感明顯。 | 自然度高;異物感最低。 |
清潔保養 | 需牙線穿引器清潔橋下死角。 | 需每日摘除清潔、浸泡保養。 | 與真牙類似;重點在牙周清潔與定期洗牙。 |
對骨質影響 | 無直接刺激;長期骨量易流失。 | 無刺激;骨量多半持續流失。 | 有功能性刺激;有助減少骨質流失。 |
耐用度(依保養) | 中等;支柱牙蛀牙易影響壽命。 | 較短;需定期更換或重製。 | 中長期;良好保養可用多年。 |
適合情境 | 單顆缺牙、鄰牙已有大範圍修復。 | 多顆缺牙、臨時性或預算有限。 | 單顆/多顆缺牙、重視穩定與骨量維持。 |
療程時間 | 短(數週)。 | 短(數週)。 | 中等(骨整合需數月;可配臨時牙)。 |
費用區間(相對) | 中等。 | 較低。 | 較高(長期性價比佳)。 |
主要優點 | 速度快、外觀尚自然、費用中等。 | 費用友善、製作快、清潔可拆洗。 | 不傷鄰牙、咬合穩定、維持骨量、外觀自然。 |
可能限制 | 需磨健康牙;清潔死角多,支柱牙蛀牙風險。 | 咀嚼效率較差、異物感、鬆動磨壞牙槽嵴。 | 需足夠骨量與健康條件;費用較高、時間較長。 |
為什麼多數情況下會優先推薦植牙?
一句話重點:想最接近真牙的外觀與咬合力、又不想磨鄰牙、還能維持骨量與臉型線條——多數情況下,植牙是更長期穩定的選擇。
植牙的 4 點關鍵優勢
- 不傷鄰牙:單顆獨立修復,避免為了做牙橋而犧牲兩側健康牙。
- 恢復咀嚼力:咬合表現接近真牙,吃肉、咬堅果更安心;良好咀嚼也有助於維持大腦刺激與血流循環。
- 維持骨量與臉型:植體像「人工牙根」,能提供功能性刺激,減少齒槽骨持續萎縮,降低法令紋加深、口角內縮等外觀變化。
- 美觀自然、好清潔:搭配全瓷冠可達高自然度,清潔方式與真牙無異,日常維護更直覺。
什麼人特別適合優先考慮植牙?
- 單顆或少數顆缺牙、鄰牙健康者。
- 重視外觀與長期咀嚼表現者。
- 已出現牙槽骨量下降、擔心臉型變化者(越早處理越能保留牙槽骨量)。
專業提醒:是否可植牙仍需評估牙周狀況、骨量、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服藥史)與生活習慣(如吸菸)。若齒槽骨量不足,可能需先補骨或採分階段治療。
高階植牙重建案例
溫柔植牙案例分享
FAQ 常見問題
Q1:缺牙不補真的會導致臉型變化嗎?
A1:會的。缺牙後牙槽骨缺乏刺激,骨質逐漸流失,會讓臉頰內縮、法令紋加深,看起來顯老。若及早透過植牙補齊牙齒,可有效維持骨量與臉型支撐。
Q2:缺牙和失智症真的有關嗎?
A2:研究顯示,缺牙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特別是後牙缺失或缺牙數較多時。因為咀嚼動作能刺激大腦血流,缺牙減少咀嚼力,會降低大腦刺激,進而影響認知功能。補牙不只是為了吃東西,也是守護大腦健康的重要投資。
Q3:假牙、牙橋、植牙哪種補牙方式最好?
A3:沒有絕對最好,而是依需求不同。假牙價格低但穩定度差;牙橋能快速修復但會磨損鄰牙;植牙則是最接近真牙的選擇,獨立支撐、恢復咀嚼力、維持骨量與臉型。多數醫師會優先推薦植牙。
Q4:缺牙後多久需要補牙?
A4:最好 3~6 個月內就處理,因為牙齒會向缺牙空間傾斜,骨質也會持續流失,影響後續植牙或假牙的條件。越早補,治療更簡單、效果更理想。
Q5:植牙會不會很痛?恢復期多久?
A5:現代植牙多透過數位導引技術與微創方式,過程比想像中舒適,術後多數人僅有輕微不適。恢復期依個人狀況而異,通常1~2週即可適應正常生活。若搭配專業團隊與先進儀器,療程效率與舒適度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