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要裝假牙的病患,從看診到裝上去要花多久時間?答案是 1 天。這個答案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也巔覆傳統人們對假牙治療的印象,但在數位工具與創新的診療流程輔助,就讓這項不可能任務有了實踐的機會。
由獲得國家新創獎牙醫團隊開發出來的新式數位牙科治療流程「同步模式」,將數位工具和治療流程進行深度整合,進而提高假牙治療效率,使只需安裝假牙或假牙套的病患,都可以在一天內完成;也因為如此,同步模式榮獲第十六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在高達八成以上是教學醫院的獲獎名單上顯得與眾不同,更說明同步模式在牙科治療上的創新性和代表性。
用「上菜」的概念來解釋,什麼是同步模式?
獲獎牙醫團隊院長曹皓崴解釋,同步模式的概念是,當醫生在處理牙齒時,電腦設備也同步在協助醫師處理牙齒。舉例來說,如果病患一次要處理 8 顆牙齒,以前的做法可能是一次擷取 8 顆牙齒的影像,再交由電腦一次處理完,而同步模式的做法則是分批處理的概念,讓醫師先處理少部分牙齒,當電腦在執行影像建模時,醫師再繼續處理其他批牙齒。同步模式不僅能降低電腦停機時間,更能提升人機協作的最大效益。
這就像廚師上菜一樣,若讓廚師在每炒完一盤菜就立即端上桌,客人就能在廚師持續炒菜時,同步品嚐美食,而非等到全部的菜都煮完才能開動,增加吃飯時間與客人用餐滿意度。
曹皓崴指出,同步模式尤其在有多顆牙齒需要進行治療的情況下更能發揮效益,因為醫師只要依序分段進行數位取像與假牙製作,診間與後端研磨機就能同時作業,縮短整體治療時間。
14 天製作假牙時間,直接縮短成 1 天
同步模式透過善用口掃與 AI 科技,大幅改善傳統假牙製作流程與效率。過去假牙製作必須先在病患口腔內進行印模,以石膏灌出牙齒模型,再將模型交付給牙科技師製作,直到假牙完成也送至診所後,院方才可以通知病患回診,但因為假牙不一定會符合病患口腔真實狀況,醫師還是得花時間進行細部調整,十分耗時。
「視假牙顆數而定,裝假牙中間流程通常要花 7 至 14 天左右才能完成」曹皓崴說明,在這之前患者只能靠塑膠製的臨時假牙進食。而這則間接造成傳統治療流程的兩個痛點,第一是耗時,病患不只等候時間長,且還要再次回診才能完成治療,第二則是臨時假牙黏著在既有牙齒上,當咀嚼太過用力時,可能有脫落的風險。
為了降低病患與醫生團隊的治療風險與成本,獲獎牙醫團隊在數位牙科服務的層次上優化流程,首先使用口腔掃描儀器擷取病患的牙齒影像,再轉錄成 3D 影像呈現於電腦螢幕上,之後醫生使用 CAD/CAM 專業製造軟體去設計與調整假牙模型,最後再將檔案傳送給診間用 CNC 研磨機進行製作。
「CNC 研磨機通常不到 10 分鐘就能製作出一顆假牙,」曹皓崴說,與傳統假牙療程相比,效率有顯著地改善。
然而,曹皓崴提醒,當病患需要安裝的假牙數量較多時,CAD/CAM 運算就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很難在一天內完成假牙模型的設計與調整,病患可能還需要再找一天時間回診繼續未完的療程,不過這個流程也比傳統的製作方式快許多。目前導入同步模式的牙醫團隊已經完成超過 100 例以上的病患,為病患省去 9 成以上的等待時間,平均每位患者的診療等待時間從 7 天變成 6 小時。
9 個月自研診療流程,替病患省去 9 成等待時間
同步模式的概念聽起來雖然很簡單,但獲獎牙醫團隊在導入相關設備軟體時,並沒有內建這個功能,同步模式反而是獲獎牙醫團隊集結診間專科醫師、材料學、電機相關碩士、技師等人才,經過長達 9 個月的研究、討論與實驗,共同找出最合適、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確認同步模式的可行性後,曹皓崴並沒有立即去申請專利,而是在內湖成立數位牙科再教育中心,將同步模式推廣至台灣及全球各地,目前共吸引日本、南韓等 13 個國家,超過 2,500 位醫師前來台灣上課,造福更多需要接受假牙治療的病患。
未來,曹皓崴希望把診所變成部門化的專科醫院,透過數位化技術,讓每一位病患都能享有更完全、安全的牙科醫療服務,不再為牙齒治療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