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開始蔓延,很多人都會擔心看牙齒的時候必須把口罩拿下來,有可能會被傳染,尤其很多牙科器械會噴出水霧,有造成飛沫傳染的疑慮。
但另一方面,也擔心如果延後牙齒治療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例如蛀牙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牙齒外傷、牙齒缺損導致口內力量失衡...等,導致狀況惡化到需要到醫院急診,反而增加醫療負擔與感染風險,於是陷入兩難。
⠀⠀
悅庭牙醫功能修復部主任李承翰醫師說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經在國外蔓延了一年多,一開始的確很多牙醫機構因為感染風險關閉了,但人終究無法長期不看牙齒,最後,在各種研究下終於統整出了能夠盡量降低風險的治療流程。」
本文,李承翰醫師引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牙科治療指引為例,提出以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牙醫就診4大關鍵:
關鍵1:患者的基本功
在牙科治療指引中,其實對患者的要求與目前臺灣的防疫要求一致:全程佩戴口罩、接受體溫檢測、接觸史評估、候診時維持適當社交距離、手部衛生。
唯一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就算牙齒治療時需要拿下口罩,但只要治療一結束,跟醫師提問或討論病情的時候,口罩必須馬上戴回,減少交互感染風險。
在看診前,建議使用有抗微生物成分的漱口水漱口一分鐘,以減少口中感染源數量,這部分醫療院所多會提供。
關鍵2:牙醫院所的防疫作為
牙醫師與助理必須著裝全套的防護設備,包含 N95 口罩、護目鏡或面罩、拋棄式頭套、隔離衣、手套;並建立完整的穿脫標準流程。
非必要的情況下,不使用會造成噴霧的器械。如果因為病情需要不得已要使用,也必須搭配高真空吸引(high evacuation suction)設備或橡皮障防濕(Rubber dams)等隔離裝置。
在患者完成治療後,診療間與診療椅必須於靜置 15 分鐘再後全面消毒,並開啟對外窗戶或抽風設備進行大量通風。這點主要是要預防氣溶膠傳播,也就是空氣中飄散的微小粒子,最長可在空氣中懸浮數個小時,而飄浮距離大約可以到10幾公尺。
這個傳染途徑近期在美國尤其被關注,台灣也發生了一些沒有明顯接觸史,或是已穿搭完整防護設備的人被感染,都被懷疑是藉由這種途徑傳染。
關鍵3:更安心的牙科醫療環境
除了上述的基本條件之外,還有一些可以減少感染風險的積極作為。例如:
1.採取全預約制,且建議患者準時前往院所,不要提早到達也不要遲到,以減少在院內等候群聚的情況。
2.不建議有同行陪病者,如果真的需要,也以一人為限,以避免候診區的群聚。
3.採用獨立式診間,一次僅診療一名病人,避免同時治療造成的患者間飛沫交互傳染。
4.提供患者從居家到醫療院所的點對點接送,以避免通勤過程的暴露風險。
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悅庭牙醫功能修復部主任李承翰醫師說:「不管是疫情還是看牙齒,都不是任何人希望發生的事,但萬一不幸真的發生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用最完善的準備來盡可能減少受到的傷害。」
本文提供你一個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看牙醫的參考,在就診前請做好自我的防護基本功,也不妨先確認你將前往的醫療院所,是否已經做好了這些準備,讓你在看牙的過程中多一份安心保障。
參考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牙科治療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