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骨有什麼風險?
骨頭的高度、寬度和密度都會影響植牙的成功率,以及植牙後是否能穩固耐用,所以在植牙前都必須做詳細的檢查與評估,曾經有過新聞某牙醫師只藉由X光片與自身經驗覺得該患者可以直接進行植牙手術,卻在手術過程中發現骨頭高度根本不夠,但患者已經直接被穿透至鼻竇腔鮮血直流,所以植牙前的評估光X光片是不夠的,還需拍電腦斷層收集資料,牙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的個人作息與身體狀況去做討論,為的都是患者植牙的安全與提高成功率。
補骨種類
「補骨」簡單來說,以建築來比喻的話,就是當一間房子的地基已遭到損壞時,就需要利用填補的方法,將房子變得更穩固;牙齒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將齒槽骨比喻成房子的地基,當缺牙、牙周病或年紀大等原因使齒槽骨造成萎縮無法支撐牙齒時,就容易有掉牙等危機。這時就會需要進行植牙手術,但植牙的前提為齒槽骨必須是健康的,因此就需要「補骨」技術來搭配使用,而常見的補骨種類為下列3種。
為什麼植牙要補骨、補牙肉?
植牙要達到穩定的成功率,術前評估是絕不能忽略的重要的一環,而「補牙肉」、「補骨」更是植牙中滿重要的治療
補牙肉
談到牙齦厚度在植牙面前的角色,民眾要知道一個重要觀念:「牙齦厚度有很大程度的決定『植牙後能使用多久』」。牙齦是保護「植體」及「齒槽骨」的關鍵,牙齦厚度小於3mm的話,植牙旁的骨頭就必須自行吸收,以躲避口水裡細菌的攻擊。換句話說,包覆植牙的骨頭如果想要長期穩定,牙齦的保護能力將是關鍵。
目前牙齦增厚的治療已相當成熟,通常是3種主流:
- 拿自己的牙齦來補,屬於牙齦移植的方式
- 使用生物無菌處理後的豬膠原蛋白
- 利用植牙時的「牙齦癒合帽增高技術」誘發牙齦生長增厚
如果把「植體」比喻成一個人,「牙齦」就是羽絨外套,植牙穩定的關鍵如同人爬上高山,足夠厚的羽絨外套才能在低溫下安然度過。在現今醫學下,3mm的牙齦厚度是最低的需求,那麼牙齒拔除後的牙齦厚度有足夠3mm嗎?很遺憾,幾乎沒有。在牙齒拔除後,殘餘空洞的癒合過程必定伴隨了牙齦及齒槽骨的萎縮,這也是自然生理現象,通常癒合完成後只剩不到2mm,甚至僅存1mm的厚度,變成名副其實的「皮包骨」。
醫師為了讓植牙能長久穩定,就會用「補牙肉」這方式來增高牙齦厚度。只是這說法對民眾來說太聳動,因此通常會存疑甚至排斥。然而牙醫師說這句話背後的真相是:當醫師提出要補牙肉,是代表妳/你的醫師很用心幫你評估,也考量到了長期使用的穩定,因為「補牙肉」對醫師的考驗甚至比「補骨」難了不少。
補骨
以剛剛把植體比喻成一個人的方式,植牙後的穩定如同人爬高山需要穿3mm厚的牙齦羽絨外套,而齒槽骨的完整如同登山者自己體質要強健的概念,登高山路途遙遠,本身的體能須足夠,不然沒冷倒卻累倒了也無法攻頂。「補骨」即是讓植體本身體質強健的關鍵做法,骨頭要完整包覆整顆植體,並且包覆後的厚度要達到2mm,植體的支撐就強而有力,登高山體力就充沛了。
但拔牙後,牙齒離開了齒槽骨,就是齒槽骨萎縮的開始,也因此不一定能有2mm的厚度來支撐植體,醫師為了讓植體成功植入,基於增厚骨頭的前提就會建議進行補骨治療。
換個方式說明,例如我們考大學考上牙醫系,這算是一個初期的成功 ; 但考上不代表能順利畢業拿到醫師證書,要能拿到醫師證書,這需要長期且穩定的成功,考上牙醫系如同「齒槽骨的健康」之於植體的成功;能唸到畢業、通過國考取得牙醫師執照,就如同「牙齦的健康」之於植體長期穩定的概念了。
補骨適合我嗎?
曹皓崴醫師表示由於PRF是抽取自體的血液來進行離心等處理,所以不會出現體質排斥或是年齡的限制,在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可以正常進行的;除非是患有糖尿病,以及服用大量類固醇等藥物的患者、有服用、注射抗骨質疏鬆藥物的患者,就需要經醫師判斷再進行治療。在術前也可以先確定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容易出血或是正在服用心臟內科的藥物(抗凝血劑等等),並與醫師妥善溝通與說明情況。
曹醫師補充說明,在目前來說PRF搭配骨粉已是非常普遍的一項技術,而除了使用在牙科上,整型外科與骨科也都有在使用這項技術。補骨技術非常的安全,因此術後三天,由於口腔組織的反應會較為劇烈,可能會有輕微腫脹,可以搭配冰敷、熱敷的輔助,來緩解疼痛;口內清潔則以漱口水來清潔細菌即可、刷牙時,在傷口癒合前要小心避免刷到傷口處。其實補骨程序就如同拔牙一樣安全,所以若有缺牙等狀況,不要害怕找醫師,接受專業治療讓你不必忍受缺牙的痛苦。
補骨的材料與價格
自體骨
自體骨就是取用自身的骨頭去做補骨,如果是以牙科療程來講,取的位置通常在患者的下顎下巴或是靠近臉頰處,用刮骨器去慢慢刮除骨頭來補需要的地方,而且由於它含有活骨細胞和生長因子,所以在臨床上被認為具有最佳的補骨效果,因不須額外骨粉成本支出,價格相對較低,缺點為會有兩個傷口(一個補骨位置、一個取骨位置),恢復期會較長。
異體骨、異種骨
異體骨來源自其他的人體捐贈者,異種骨則是來源於其他種類的動物骨頭,兩種來源都已在臨床進行多年也證實對於骨頭再生有效果,異體骨含有人骨生成所需的傳導因子,可誘導骨細胞生成,是除了自體骨之外修復最好的選擇,但由於來源不明、價格昂貴也有些人排斥異體骨。
異種骨來源簡單,多為豬、牛去除脂肪組織與蛋白質後,再高溫燒結可得,與人體骨骼處之結構類似,細胞生成效果也不錯,價格方面也比異體骨低,但少數人會有免疫排斥反應,或是吸收度差。
人工骨
人工骨常用的材料為硫酸鈣類、磷酸鈣類等複合材料,其中磷酸鈣的與人體骨骼成分相似,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近年來被大量使用,價格中等,癒合效果不比上述提及的自體骨、異體骨與異種骨好,因此臨床上可加入局部生長因子等方式來提高成功率。
補骨術式介紹
針對需拔牙的患者進行的術式,因拔牙會造成骨頭吸收與外型改變的狀況,進而導致植牙所需骨頭的高度、寬度不足,而骨脊保存術是拔牙後立即進行齒槽保存的動作,例如在拔牙時盡量不傷害周圍組織並將不好的發炎組織刮除乾淨,在透過骨粉、膠原蛋白或再生膜等保留良好環境為後續的植牙手術打底。
骨脊保存術因拔牙與補骨為同一創口,有減少創造傷口次數,降低不適縮短治療時間等優點,但因此術式具有時效性的現制,通常是拔牙當下或拔牙三個月內才能採用此方式,您可能聽過現拔現種的植牙方式,若是植牙根也同時執行聽起來更有效率,但此方式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請與專業牙醫師討論。
骨脊重建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水平骨增量,另一種則是垂直骨增高。
|水平骨增量
透過水平補骨增量(增厚)骨頭量,難度依照需補骨範圍而有不同差異,但一般情況來說水平骨增量手術較為單純,一般有進行植牙療程的牙醫師都可以完成此術式。
|垂直骨增高
垂直骨增高是補骨術式中難度最高的,能解決許多原本評估無法植牙的個案,垂直的補骨方式需要處理較多口腔硬軟組織的問題,需大量骨粉或是自體骨等填充物重建嚴重缺失的齒槽骨,因無原有骨頭作支撐甚至無牙齦肉可包覆住,所以垂直骨增高方式極為困難,有此項需求的患者請尋找有特定經驗的植牙醫師。
通常為先天骨槽不佳、長久缺牙、嚴重牙周病與二次植牙的患者會需要垂直骨增高術。
若缺牙的位置在上顎的後牙區,容易發生齒槽骨吸收及上顎竇擴張導致不足條件進行植牙手術,鼻竇增高術是牙醫師可將微創手術方式將鼻竇內膜往上推,並利用骨粉填滿特定空間將上顎竇增高,創造適合植牙的環境。 雖然此種手術方式要開到鼻竇,讓許多患者擔憂風險,但對於有一定經驗的牙醫師來說此方式屬於難度中等且成功率高的手術;但術後約一個月內要避免影響鼻腔壓力的活動,如爬山、坐飛機、游泳…等。
相較於上述介紹的補骨術式都是用於拔牙或缺牙的狀況,牙周再生術是原真牙還存在進行牙周的重建,透過翻瓣手術進行牙周再生,也是難度相對高的手術,需透過牙周專業與植牙專業的醫師評估可行性。
植牙手術必須利用器械將牙肉與齒槽骨鑽出一個放入植體的洞,以往鑽洞所磨掉的骨頭會隨著口水、血水流掉,但新技術能將原本浪費掉的骨頭保存下來,再填補到需要補骨的位置,目前台灣擁有此技術與設備的診所不多,有經驗的牙醫師也較少。
【點擊前往】